1975年7月20日,20岁的我从商贸公司抽调来到了秦皇岛基地支持工作,成为了基地第一批工作人员。工作了三十年的单位,已深深印在我的心上,在我的身上打了标签。三十年,这里留下了我最美好的青春和最为宝贵的岁月。
第一篇 初识基地
思绪起伏,感叹时光的飞逝。初来基地,那时的单位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,到处呈现着一片荒凉的景象,当时的建筑仅有1、2、3、4号楼。初来乍到,我被分配到了2号楼,成为了一名服务人员,负责接待运动队伍。那时候,公寓的房间设施都不完善,我和其他的同事合力把桌椅板凳、被褥枕头、衣柜、床等生活用品一层一层往上抬,4栋公寓楼每栋如此。每天天刚亮的时候,大伙就开始忙碌了起来,主动擦拭玻璃,清洁卫生。在单位领导的带领下,每年春季在院区内种植树木,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。1976年,唐山发生地震,当时都住在单位,无论是工作时间还是休息时间都加班加点的工作,大家都不计辛苦、毫无怨言,默默地为单位建设出一份力。1977年,我来到了财务科,短暂的做了几年出纳工作,当时基地的人事关系还在秦皇岛市体委,都是骑车去银行取钱,每天都要在单位和银行之间往返办理业务,每月为职工按时开支。1980年,我到小卖部当了一段时间的售货员后,于1982年回到了财务科继续做出纳,直到2005年退休。
第二篇 深耕财务 十年如一日工作
出纳是一项繁琐的工作,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精力集中、全身心地投入、仔细谨慎。有时候遇到账款不平的时候,下班回家吃饱饭后主动回到单位加班,直到账款相符,当天必须核实准确。伴随着足校的招生,单位的业务量也随之增加,财务科的现金也变得越来越多,我和财务科的同事风雨无阻,几乎每天都要骑车去河北大街的银行存钱,这一现象直到1997年与银行合作后才慢慢发生改变。
每学期足校开学是最为忙碌的时候,那时候财务科的6名同事每天7点30分就早早来到单位收取学费,一直忙到很晚才能下班。为了提高效率,我们一行6人到了饭点的时候分成2组,轮流去用餐,期间一直“抬不了头”,一直在开票。足校开学后,学生每次来学校前,家长都会为孩子准备伙食费、服装费、学费等零用钱,由于很多学生不会合理管理自己的钱财,财务科创新性的为每个学生办理了“小存折”,制定了使用管理办法。每周日上午为集中取款时间,那时候就能见到财务科门口排起长长的队伍,财务科的同事们主动加班加点为学生们办理取款,帮助学生们养成好的消费习惯。
第三篇 回顾与展望
转眼间,到2023年基地已经成立50周年了,距离我退休也已有快20年的时间,秦皇岛基地的面貌早已今非昔比、焕然一新。回首基地过往的历程,见证了基地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佳绩,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。看着基地一步步建设成如今的景象,作为单位的一份子,我的内心无比的喜悦与自豪。50年风雨考验,50年探索实践,站在新的起点上,祝愿基地在新的征途中更加美好、更加辉煌,再谱新的篇章。
作者简介:
史佩英,1955年生人,中共党员。1975年7月来到秦皇岛基地工作,先后在运动员公寓、小卖部、财务科任职,2005年12月退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