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17日,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主办、国家体育总局秦皇岛训练基地(中国足球学校)承办的2024 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练员国家级专项培训班(138-145 期)顺利结班。本次培训班围绕足球战术设计、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与训练方法、足球赛事组织与管理等核心内容展开教学,采用理论授课、案例分析、实操训练相结合的方式,确保培训内容兼具专业性与实用性。
来自陕西、重庆两地的学员们历经多日系统学习,16日全天投入实践考核,以严谨态度检验学习成果。此次考核既是对培训成效的全面检验,更是学员们开启基层执教新征程的“准入凭证”,标志着本次专项培训圆满落幕。


学员心声:执教思维焕新,实干蓝图绘就

甘真涛(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江南小学)
赞基地实力:作为基层足球教师,基地(足校)的硬件设施与服务令人震撼。14块涵盖天然、人工草坪的足球场,能满足不同天气和训练场景的需求,是基层学校难以企及的配置。生活保障上,从住宿到餐饮都考虑得很细致,尤其餐饮还兼顾了科学营养膳食,这和我们学校“文化与足球互为支撑”的理念不谋而合。整体服务上,基地(足校)人员对培训流程的衔接非常顺畅,从报到到课程安排都清晰高效,能让我们全身心投入学习。
讲课程价值:本次培训班中,“5-8岁儿童足球专项培养与训练设计”模块学习,精准解决我在江南小学“基础启蒙”阶段的执教困惑。从生理特点出发,模块提到的“低负荷、多感知”训练,打消了我对“低年级练体能怕受伤”的顾虑;针对心理特点的“乐趣化+正反馈”方法,解决“孩子坐不住、练不进”的问题。
转思维方式:本次培训帮我彻底打通了从“看动作”到“谋体系”的思维壁垒。过去我更多关注单个技术动作的纠正,现在明白要结合学校“种子课程”体系,从球员长期发展角度做规划。比如培训中“教练员指导要求”和“团队协作战术拆解”的内容,让我学会了把训练和学校的班级联赛、足球文化节等活动结合起来统筹安排。同时,通过分组讨论和教案答疑环节,我掌握了如何协调不同层次学员需求的方法,这对管理我们学校的足球梯队、平衡普及与精英培养的关系,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。

高文举(西北大学附属中学)
评基地服务:基地(足校)保障专业周到,齐全的训练设施满足各类需求,丰富的食堂菜品兼顾南北口味,住宿每日清洁焕新的细节更显用心,全方位保障了培训质量。
课程收获:本次培训所有课程都极具实用性,训练理念、视频反馈、战术设计等模块层层递进,让我提高了对青训的认识,对我日常的执教帮助很大。特别感谢 144 期主讲师赖亚轮与助理讲师刘阳,讲师团队专业、敬业、认真,高强度的实践课中,每一个知识点都直击教学痛点。
说思维提升:明确了“训练必须 100% 结合实战” 的核心原则,“蜗牛法则” 与训练视频即时反馈的可视化教学法,帮助我摆脱经验主义执教。统筹能力上,学会通过视频复盘直观把控训练成效,整体带队水平得到质的提升。

张宁(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中心小学)
谋落地行动:若将本次所学转化为具体行动,首先要将“主题式对抗训练”的理念落地。以前我们训练,技术是技术,对抗是对抗,脱节严重。现在明白了,得像搭积木一样,把要练的技术直接放到有小对抗的情景里去。
绘育人蓝图:作为基层足球教育的“传球者”,我想做好两件事:第一,先让足球“好玩”起来。我打算在学校多搞足球游戏和班级联赛,降低门槛。让每个孩子都能跑上来踢两脚,感受到追着球跑的快乐。先不谈专业,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。第二,当好“播种人”和“引路人”。在玩的过程中,我会用心发现那些有潜力、热爱足球的好苗子,用这次学到的更科学的方法带他们提高。同时,我也会积极为他们寻找和推荐更高的发展平台,绝不让孩子的天赋被我们基层的条件给耽误了。

曲孟楠(陕西省杨陵区五泉中心小学)
谈思维转变:通过“理论拆解+模拟执教”模式,成功突破思维瓶颈。从“关注自身技术”到“关注团队成长”,之前总习惯用自己当年练球的标准要求球员,比如强迫协调性差的球员反复练复杂盘带。培训中通过“球员能力评估量表”的实操,学会依据球员速度、耐力等特质精准分配任务——速度型球员侧重反击训练,技术型球员专攻传控配合,团队提升效率显著。
定发展路径:作为基层教练,我计划从“兴趣引导、科学教学、资源联动”三个方向发力,让更多陕西的孩子爱上足球、接受专业培养。以“射门闯关”“迷你对抗赛”等趣味活动降低参与门槛,举办特色奖项点燃校园足球热情;落地分龄训练方案,8-10岁侧重协调性培养,11-13岁强化技战术结合,避免“拔苗助长”;建立“球员成长档案”,记录每个孩子的体能、技术进步情况,定期与家长沟通,让科学培养可感可测。

王垚(重庆市九龙坡区实验外国语学校)
谈思维与统筹提升:培训彻底实现了执教视角的根本性转变——从“我该怎么踢”的球员思维,升级为“如何让球员理解并踢好”的教练思维,学会以目标为导向替代经验驱动。在统筹能力上,系统掌握了从个性化训练计划制定到比赛临场指挥的全流程方法,例如能精准依据球员技术短板分配训练任务,通过战术调整破解赛场难题,让执教从“凭感觉” 转向“有方法”。
话基层足球发展: 作为基层足球教育的“传球者”,未来将推动教学训练标准化落地,落实全市“三阶课程体系”,在小学阶段推广“运球闯关”等游戏化教学;主动对接青训机构,借鉴分级训练经验,规避“成人化训练”风险。同时激活赛事激励体系,构建“班级-校级-区域-市级”赛事链条,并参考沙坪坝区“631”模式,为优秀苗子搭建通往职业梯队的桥梁。

姜仁升(重庆市黔江区武陵初级中学校)
忆基地保障:基地(足校)的专业保障令人印象深刻。多元化足球场规模宏大,带来极佳训练体验;食宿服务细致入微,营养搭配合理的餐饮、整洁舒适的住宿环境,让异地参训的我们倍感舒心,充分感受到国家级基地的服务水准。
论课程实效:“战术设计”模块的学习,解决了日常执教中的教法困惑。培训聚焦接球、传球、带球、射门、一对一正面防守、一对一背对防守、2对1等七个核心主题,通过理论拆解与实操演练,提供了丰富的训练组织形式。让我有了很大进步,更好地帮助了我在足球教练员方面的发展。
薪火相传:夯实青训根基,共筑足球未来
此次培训是秦皇岛基地(中国足校)践行“为青少年体育服务”职能的生动实践。基地(足校)凭借硬件实力与体教融合经验,为陕渝基层教练搭建了成长平台;而学员们带着系统化知识与全新执教理念返程,将如同“种子”般激活区域校园足球生态。从趣味启蒙到科学培养,从校园赛场到人才输送,这场培训架起了国家级资源与基层实践的桥梁,为青少年足球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